不怕火的纸箱!文物“医生”李玉虎为档案文献加上了“金钟罩”“铁布衫”!
100个一般档案盒
在明火灼烧时几秒钟燃为灰烬
而100个、1000个防灾耐久档案盒
根本就烧不着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
可能大多数人不会相信
日前,由我校等单位相关专家主持的“档案无公害整体脱酸加固与杀虫灭菌同步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环保型防灾耐久档案盒与封存箱产业化”两项科技项目,成功通过了国家档案局组织的验收。
专家组认为,这两项类似于给档案文献加上“金钟罩”“铁布衫”的技术,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整体上提高了馆库抗灾能力,为保证档案与文献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具有重大创新意义。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专家研究发现图书档案纸张酸化严重影响其耐久性。经过10余年的科研攻关,以我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虎为首的科研团队发现环氧乙烷与氩气按照一定压力配比组成的混合气体,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能同时对酸碱性纸张混杂的整本图书、整卷档案进行批量化脱酸加固处理,不影响纸张负载的信息。
“对脱酸和加固后的纸张随机检测发现,其PH值中性平和,纸张加固效果显著。”李玉虎说。
而另一方面,考虑到目前我国各地的档案与文化典籍在存放过程中有防火、防虫、防霉、防酸的现实需要,李玉虎团队经过近30年的努力,研制加工出一种环保型防灾耐久档案盒与封存箱。目前这个科研成果已在国家图书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文献收藏单位进行了应用。
“我国以往对档案和文化典籍的保护,往往停留在对档案馆、博物馆大环境的改善方面,李玉虎教授从档案盒和封存箱这样的小环境着手,为我们打开了新视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张美芳说。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
档案是国家和民族的记忆
研究稳定的材料和工艺
恢复文物和档案的原始历史信息
提高其耐久性
是档案和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的天职
点击观看视频
李玉虎教授
荣获“2018年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文献“金钟罩”“铁布衫”
这两项技术只是李玉虎教授团队
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
作为“妙手回春”的文物医生
李玉虎教授 一直致力于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工作
点击观看视频
李玉虎,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起从事档案与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针对文物、档案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长期未获解决的国际性难题和档案文物保护的重大社会需求,李玉虎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以恢复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原貌为鲜明特色的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文物修复工作是一件认真细致的工作,一定要经得起自然环境和时间的考验,所以长久的坚持和敬畏之心是最重要的。
文物、档案等历史文化遗产的物质材料会发生自然褪变,有的非常严重、濒临消失。
研究稳定的材料与工艺,恢复其原始信息,提高其耐久性就是保护科学研究工作者的任务。
对档案和纸质文物的整体脱酸技术,是李玉虎团队的“得意之作”。修复室内,原已纸质发黄、字迹难辨的明清古籍善本等史料,经过修复后变得相当清晰。
李玉虎说,受造纸工艺影响,纸质文物会出现酸化现象。把古籍拆开来、单页修复的技术很早就诞生了,但这样修复一方面耗时较长,另一方面也会破坏历史古籍的装帧,影响文物原貌。经过不断尝试与攻关,李玉虎团队攻克了整本脱酸难题,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李老师对文物和档案可谓痴迷,是真的有感情。每当看到损坏严重的文物,他的表情会很严峻,甚至伤心落泪。而当文物修好时,他又会像个孩子一样开心。”李玉虎的硕士研究生霍一娇说。
这份对文物的情感,源自内心的一份尊重。
“对文物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李玉虎认为,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的科学工作。“比方说文物‘起甲’,你用什么方法‘回贴’回去能避免‘起甲’?这就需要搞清楚成因。但知道了原理还不够,要有模拟样品试验,再在文物上做小面积的修复。还要跟踪观察、建立档案。文物轻易不能碰,它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一旦伤害就难以挽回了。”李玉虎说。
李玉虎表示,做文物修复工作,一笔一画都不能动,要尊重文物,修复过程中不改变文物的原貌,敬畏文物,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保护文物。
文物是珍贵的,也是不可再生的。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天然历史博物馆”。许多承载历史文化信息的文物、档案发生和正在发生导致其自然损毁的各类严重病害:古代壁画文物彩绘风化褪色、起甲脱落、空鼓、霉变;土遗址风化酥粉、松动、坍塌。近代以来形成的照片、底片、电影胶片则发生了褪色、霉变、粘连、醋酸综合症、划伤等严重病害。针对上述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损毁的现实,亟需寻求新材料和新工艺修复和保护文化遗产是当时国家面临的技术难题。
上世纪90年代初,李玉虎教授将研究工作平移到了上述领域。陕西省档案局、陕西省文物局和我校联合共建了“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建设了我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李玉虎教授担任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成为我国第一个集文物保护、档案保护和影像资料保护材料和工艺研究于一体的专业研究机构。
经过多年摸索,中心最终确定将纸质文献、影像资料、古代壁画与文物彩绘、土遗址、古建筑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特藏装具材料和工艺等研究领域定位为中心的研究方向。研究工作也经历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向文、理、工学科交叉的综合集成不断开拓之路。
中心成立以来,突破了档案和文物修复材料与工艺领域国际性、关键性技术难题,承担了大量国家重要档案和文物修复项目。
在纸质档案文献保护修复材料与工艺研究领域,形成了“修复过程中易损毁档案加固技术”“褪变档案字迹恢复与保护技术”等创新性成果,承担了党在延安13年光辉历程的革命历史档案,事关国家和民族核心利益的日寇侵华罪证档案,受到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关注的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建国方略图”等大量民国历史档案的修复工作。
在感光影像档案修复材料与工艺研究领域,形成了“褪色照片显现加固”“电影胶片醋酸综合症治理”等创新性成果,承担了南京大屠杀、第二次长沙会战、5·12大地震损毁照片等国家影像档案的修复与保护工作。
在古代壁画、文物彩绘、建筑彩画修复材料与工艺研究领域,形成了“风化褪色的古代壁画、文物彩绘、建筑彩画显现加固”“古代壁画、文物彩绘、滋生霉菌保护性去除”等创新性成果,承担了秦咸阳宫殿壁画、盛唐壁画、西汉彩绘兵马俑等全国文物修复保护工程。特别是研究设计实施了故宫养心殿、长春宫、延庆殿、御花园、文华殿等古建彩画修复保护工程及方案。
在文化遗产保护特藏装具材料和工艺研究领域,研制出一种环保型防灾耐久档案盒与封存箱,该技术被称为给档案文献加上了“金钟罩”“铁布衫”,已在国家图书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文献收藏单位进行了应用。
谈起如何走上文物修复这条路,李玉虎笑着表示,当年自己大学毕业是国家分配工作的,国家让去哪就去哪。
李玉虎在大学学的是分析化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档案局工作,虽然工作与专业不符,但他始终坚信“干一行,爱一行”,开始了自己在文物修复行业的工作。
进入文物行业后,李玉虎把所学的知识全部串联起来,以化学知识为基点,不断在行业内拓展运用,结果越干技术创新越多,业务范围越大。
李玉虎表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事关国家和名族的历史记忆,荫及子孙。所以修复保护的科学研究成果,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修护保护的文物的原始面貌和原始历史信息,一定要经得起自然环境和时间考验,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为国家修好文物,为民族留住记忆
是以李玉虎为代表的
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们的不变追求!
微尚工作室
编辑/ 刘书芳 姚睿
责任编辑/ 张莹
部分内容来自于人民网、新华社
陕西科普、师大官网
投稿邮箱
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版权归微尚工作室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大家都在看
点赞中国 | 陕师大这项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